原因论证
文段表述过程中,可以采用阐述原因或解释说明的方式对文段观点进行作证,即围绕观点阐明原因所在。通常这一佐证只是为了让读者更为信服其所证明的结论,因此我们在阅读文段时,发现某几句话是针对某种观点进行解释说明,应该略读,快速寻找其所证明的结论。
在文章论述的结构中,有以下儿种模式:
阐明原因一引出观点
点明观点一一明原因
点明观点一一明原因一一重申观点
通过以上几种模式的分析,不难发现对于原因所要证明的观点,可以在前也可以在后,要根据行文要求具体分析。这就提醒我们在考试阅读中,对于“因为”、“由于”等表示原因的引导词要非常注意,看到这类词汇之后应该“隋前顾后”寻找主旨句,而关于具体的原因阑述可以快速略读,一带而过。
此外,“原因论证法”的使用策略是围绕原因进行闻述的选项也应该首先排除,并非文段论述的重点所在。
综上所述,将“原因论证法”具体用法总结如下:
解释原因的目的是证明结论或观点的正确性,可以通过原因的位置来寻找前后的主旨句。
围绕原因进行表述的选项属于干扰选项。
表示原因的关联词有时不出现。
原因本身并不重要,因此阅读时可以略读。
【真题再现】1.物质文化、技术文化的传播,其意义不仅仅局限于物质的和技术的领域,他们还可能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甚至产生意料之外的效果。因为这些物质产品和技术发明,还体现了创造者、发明者的精神理念、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体现了他们作为某一文化共同体成员所接受的文化传统的濡染和教育,而物质文化和技术文化的输出,间接地传达了这种特质产品所包含的精神内容和文化内涵,因而也就使其成为文化整体的代表而传播并发生影响。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B )。
A.物质产品的文化内涵来自于文化传统
B.物质文化与技术文化也能影响人们的精神文化
C.不同文化中共有的文化传统促进了物质文化的传播
D.物质文化与技术文化是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发展
【有课解析】突破口:“因为”。文段首句指出物质文化、技术文化的传播对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接着“因为”引导的句子阐释了能够产生这一影响的原因。因此首句为文段的主旨句,与这一主旨句进行同义替换的选项是B项,A、C项只提到物质文化这一个概念,排除,D项中的“不同文化的碰撞中发展”是无中生有,排除,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2.语言要素的变化,有时并非等待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化——也就是说,即使社会生活没有发生显著变动,语汇、语音和语法都可能悄悄地起变化,语汇的变化比较显而易见,语法的变化却少些。
这段话直接支持的观点是(A )。
A.语言要素的变化并非完全受社会生活支配
B.语言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经常存在的
C.当社会生活发生变化时,语言要素的变化比较明显
D.一般地讲,语汇变化较语音变化明显
【有课解析】突破口:“破折号”、“也就是说”。文段开头就说“语言要素的变化有时并非等待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化”接下来就是用破折号和“也就是说”对这句话进行解释说明,因此与第一句话做同义替换就是A项,即“语言要素的变化并非完全受社会生活支配”,B项中的经常属于无中生有,文段对于变化的频率没有提及,排除,C、D项提到的内容是解释说明的部分,同时本身的表述还是错误的,排除,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