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端午节
1.时间及别称
农历五月初五,又称五月节、浴兰节、重五等
2. 传说
(1)纪念春秋末期吴国大夫伍子胥。伍子胥多次劝诫吴王夫差杀掉勾践,夫差听信谗言,赐剑让伍子胥自杀,后将伍子胥尸体在五月五日投江。
(2)纪念孝女曹娥。曹娥的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而哭。过了十七天后,曹娥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
(3)纪念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屈原遭受排挤被流放,楚国亡国后,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三个传说中,以纪念屈原流传最广。
3.主要习俗
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草,佩香囊,饮雄黄酒等
4.文化意蕴
爱国情怀、适应节令、驱邪避害
5.相关诗句
(1)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2)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3)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吴文英的《澡兰香·淮安重午》
(六)七夕节
1.时间及别称
农历七月初七,又称乞巧节等
2.传说:牛郎、织女两人相爱,玉皇大帝认为神仙不能下嫁给凡人,于是拆散二人。后又被两人的真情感动,准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初七相会一次。相传这一天,喜鹊飞上天庭,为牛郎织女搭鹊桥。
3.主要习俗
乞巧、拜魁星
4.文化意蕴
崇尚美好与幸福
5.相关诗句
(1)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2)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七)中秋节
1.时间及别称
农历八月十五,又称团圆节、八月节、追月节等
2.起源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3.传说
4.主要习俗
拜月、吃月饼
5.文化意蕴
对团圆的渴望
6.相关诗句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中秋作》
(八)重阳节
1.时间及别称
农历九月初九,又称重九节、登高节等
2.起源
3.主要习俗
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等
4.文化意蕴
步步升高、高寿的意愿;对亲朋好友的思念
5.相关诗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岑参的《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3)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真题再现】1.下列四句诗句中描写重阳节的是(C )。
A.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B.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D.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下列哪项中的民俗均与端午节有关(D )。
A.剪窗花、踏青、燃放灯火、放风筝
B.饮菊花酒、赏月、插茱萸、猜灯谜
C.赏菊花、放孔明灯、插柳、贴春联
D.饮雄黄酒、吃粽子、赛龙舟、插菖蒲
3.下列诗句按其所描写节日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B )。
①桃符呵笔写,椒酒过花斜
②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③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④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A.④②③①
B.①④③②
C.②④③①
D.③①②④
4.下列哪组词语全都与端午节有关?(A )。
A.屈原、雄黄酒
B.汨罗江、银河
C.桃木符、楚国
D.介子推、龙舟
5.下列诗句与传统节日对应不正确的是(A )。
A.总把新桃换旧符——清明节
B.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
C.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元宵节
D.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七夕节
6.下列关于古诗名句的说法,错误的是(A )。
A.“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佳节”指的是中秋
B.“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飞将”指的是李广
C.“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中的“西岭”指的是岷山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的“梨花”指的是雪花